大绒鼠

Eothenomys miletus   Thomas
   

  239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
外形:体形似小鼠,较滇绒鼠大,体重22—40g,体长90—127mm,尾长33一7Omm,耳长7—2Omm;吻部较短而钝,颈部较短,眼小,耳呈椭圆状。被毛短。前后足较短,具五指(趾),爪较尖锐,前足第1指极小,第2指略比第1指长,第3指为前足最长的指,第4指不如第3指长,但长于第2指,第5指较短,不如第4指长,为第1指长的3倍。后足较前足大,第1趾最短,比第5趾短且不及第2趾长度的一半,第三3、4趾较长,其长度几乎相等,第5趾较短,其长度为第4趾的一半。尾短,不及体长的1/2,尾毛较短,尾尖具一束毛丛。
毛色:被毛细柔而厚密,吻鼻部毛较短。毛色较暗,眼周和额部毛稍短,棕褐色、茶褐色或黑褐色。耳毛少而短,耳缘黑褐色。背部毛色由额、颈直至尾基,暗棕褐色或黑褐色。毛基青黑色。体侧稍浅于体背,从背脊部往下逐渐变淡。颏、喉部暗灰色,胸腹部至鼠鼷部毛基青黑色,毛尖为暗褐色。足背黑褐色,趾(指)边缘具白色毛。掌垫黑褐色,尾毛稀而短,黑色。尾腹较浅,淡茶黄色或灰黄色,尾尖毛丛黑褐色。
头骨:大而坚实,颅部较低平。鼻骨呈斜坡形,前低后高,长度超过宽度的1/2,前宽而后窄,后端宽度约为前端的一半,末端止于颧骨的后部。吻部较短,不如鼻骨长,其长度不及颅全长的1/3。眶前孔较大。额骨为头骨的最高点,与顶骨相接之处中央明显地凹下。顶骨向后至枕骨缓缓下斜。颧弓粗壮而宽阔,为头骨之的最大宽。无眶上突。眶间较宽,超过4mm,眼眶较大。齿隙较长,长于上颊齿之长度。腭孔细而长,中央略宽于前后端,长约5mm,其长度约为宽度的4倍。腭长大于颅全长之半。听泡相对较大,其长度为6.0—8.2mm。下颌骨结实,冠状突较高,前后端的下颌联合相对较薄。
牙齿:上下颌各具一对橘黄色大而向内弯曲的凿状门齿,具较长的齿隙。臼齿构造较为复杂,咀嚼面由内外两排相互交错的三角形齿环组成,上颌M1较大,具4个内侧突和3个外侧突,M2左右角突对称,相互汇通,具3个内侧突和3个外侧突,M3具4个内侧突和3个外侧突,第1、2内外侧突左右对称,其后的侧突不对称。下颌M1邻近的三角突彼此汇通,并成对排列,具5个内侧突4个外侧突,第1外侧突与1、2内侧突相通。 M2左右对称,具3个大小相等的内外侧突。 M3为下颌小的臼齿,具3个内侧突和3个外侧突,第1内外侧突呈三角状,第三3内外侧突呈斜长方形。
染色体核型:据吴爱国等(1989)和Chen等(1994)报道,大绒鼠的核型其 2n=56,FN=54,无论常染色体拟或性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(A)。与黑腹绒鼠的区别在于No.27号染色体不是M染色体而是A染色体,故FN=54代替FN=56。

量衡度(衡:g;量:mm)
体重22—60,体长60—127,尾长32—49,后足长14—22,耳长7—20,颅全长24.2—29.9,颅基长23.8—29.6,基长22.1—27.8,腭长12.5一15.9,颧弓宽14.0—17.5,眶间宽3.9—5.9,脑颅宽10.2—12.6,臼齿横宽5.0一7.3,鼻骨长宽6.7/8.9—2.5/4.8,齿隙6.6—8.8,听泡长宽5.9/8.2—4.8/6.3,上颊齿列长5.8一7.5,下颊齿列长5.8—7.2。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体形较大,颅全长多数超过26.5mm;M3具4个内侧突和3个外侧突,第3横叶及其后跟窄长,其长度明显大于第3横叶之宽度;M1具4个内侧突和3个外侧突;下颌M1左右两侧的三角突彼此汇通,并成对排列;体毛柔软而细密,体背棕褐色或茶褐色。

大小

量衡度(衡:g;量:mm)
体重22—60,体长60—127,尾长32—49,后足长14—22,耳长7—20,颅全长24.2—29.9,颅基长23.8—29.6,基长22.1—27.8,腭长12.5一15.9,颧弓宽14.0—17.5,眶间宽3.9—5.9,脑颅宽10.2—12.6,臼齿横宽5.0一7.3,鼻骨长宽6.7/8.9—2.5/4.8,齿隙6.6—8.8,听泡长宽5.9/8.2—4.8/6.3,上颊齿列长5.8一7.5,下颊齿列长5.8—7.2。;

生物学

大绒鼠栖居于我国西南地区海拔1000—3000m左右的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、针阔混交林及其林缘稀树灌丛,营地表浅层洞道生活,洞道较为复杂,每一洞系常有4—10个洞口,穴内至少有两种以上的草窝,洞外经常走动的地方,苔藓和草一类的地被植物被踏平,形成一条光滑的跑道。多夜间活动,晨昏外出觅食频繁,动作灵活敏捷。以鲜嫩的浆汁植物、草的根茎和种子为主要食物,兼食少量的昆虫。繁殖力强,每年4至5月为产仔高峰期,怀孕期约一个月,每年1—2胎,每胎3—6仔。为农林害兽之一。

生境信息

营地表浅层洞道生活,洞道较为复杂,每一洞系常有4—10个洞口,穴内至少有两种以上的草窝,洞外经常走动的地方,苔藓和草一类的地被植物被踏平,形成一条光滑的跑道。多夜间活动,晨昏外出觅食频繁,动作灵活敏捷。以鲜嫩的浆汁植物、草的根茎和种子为主要食物,兼食少量的昆虫。

海拔范围

栖居于我国西南地区海拔1000—3000m左右的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、针阔混交林及其林缘稀树灌丛。

繁殖特征

繁殖力强,每年4至5月为产仔高峰期,怀孕期约一个月,每年1—2胎,每胎3—6仔。为农林害兽之一。
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
大绒鼠系Thomas(1914)根据 F. K. Ward 采自云南西部漾濞的标本定名为:Microtus (Eothenomys)melanogaster miletus。Hinton(1923)认为黑腹绒鼠从牙齿特征与田鼠属有明显差异,他把其中的绒鼠亚属 Eothenomys 从田鼠属分离出来,提升为独立属,而把本种归入 E. melanogaster 中作为亚种即:E. melanogaster miletus(见 Hinton,1926)。 G. Allen (1940)以体形较大和第3臼齿的形态不同,将它提升为独立种,但亦有人仍坚持它是黑腹绒鼠的亚种(Ellerman 等,1951;Hanacki 等,1982)。我国学者大多同意 G. Allen(1940)的意见,视它为独立的有效种(彭鸿绶等,1962;胡锦矗、王酉之等,1984;李崇云等,1887;王应祥等,1989),从染色体特征上看,大绒鼠的核型中缺乏中着丝粒染色体(No. 27)(吴爱国等,1989;Chen等,1994)而与黑腹绒鼠不同,视它为有效种是合理的。
至于Hinton(1923)根据丽江标本定名的 E. fidelis。G. Allen(1924)将它改定为田鼠属 Microtus 的一个种,Osgood(1932)亦认为绒鼠属是一有效属,因而又将它改回为绒鼠属并且认为是 Eothenomys melanogaster fidelis。G. Allen(1940)把大绒鼠独立成种后,把 fidelis 视为这一种的异名,从丽江获得的大批标本证明 G. Allen (1940)的归并是对的。
亚种分化:G. Allen (1940)曾把湖北一带的 aurora 归入大绒鼠作为一个地理亚种,但从湖北、湖南和四川采获的大批标本分析,它们的颅全长均小于26mm,应归入滇绒鼠 E. eleusis 作为亚种;采自高黎贡山的 confinii,G. Allen(1940)归入黑腹绒鼠作为亚种,但其颅全长在26.5mm以上,我们把它们移入本种中作为亚种。

检索表文本

大绒鼠亚种检索

体色较亮,呈棕褐色;尾较短,长约30—54mm,听泡较大,听泡长7.1—8.2mm,脑颅较为曲隆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指名亚种 Eothenomys miletus miletus
体色较暗,多呈暗褐色;尾较长,40—75mm,听泡较小,6.4—7.5mm,脑颅较为低平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贡山亚种 E. m. confinii